摘要
學會軸轉,學會說故事──用創業語言理解太空市場
隨著學期接近尾聲,中央大學《太空創業與商業模式基礎》課程也迎來壓軸成果發表。
本課程由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管理學院、美國商業太空公司共同規劃,聚焦於將技術創意轉化為具有商業潛力的構想,培養學生從工程思維邁向市場敘事的能力。
課程的設計,除了向數家太空新創公司的經歷學習,還重視與時並進,探討國內外的產業趨勢與變化。
並以矽谷投資領域累積的豐富經驗,及身為投資組合管理人,從國防、太空到金融的跨界歷程,向學生傳遞了「太空創業的敘事力與轉向能力(pivot)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觀點。
「What you learn is how to be agile and how to pivot. That will keep you moving forward.」
你學到的是如何保持敏捷,如何靈活變通。這將幫助你不斷前進。
課程強調以國際視野思考、以本地行動實踐。從美國太空新創案例、供應鏈變局到國防創投模式,學生不僅學習 創業早期的發展過程,更理解策略選擇與市場時機的關鍵角色。
六組學生團隊在期末提出太空創業提案,內容涵蓋太空影像、健康科技、娛樂應用、碎片預警、軌道物流與太空品牌,展現對未來產業的創意詮釋與商業邏輯。
從認識美國創業文化的變化開始:從「快」轉向「準」
來自美國的課程顧問,分享自身觀察並指出,過去主流矽谷創業文化偏重「快速迭代」與「精實驗證」,而在太空、國防等複雜產業中,這類方法論面臨侷限。
以過去美國主流的矽谷創業文化強調「快速驗證、快速迭代」為例,儘管 Lean Startup 與 Business Model Canvas 成為創業入門的標準工具。但這些方法論往往忽略了一個關鍵:策略與時機的判斷能力。
比方說,Lean Startup 的框架很少觸及到:
- 策略制定
- 產業動態與結構理解
- 組織性銷售的複雜度
- 如何從需求角度做市場選擇
也因此,我們常提醒學生,許多看似有潛力的創業團隊失敗,不是因為技術不夠,而是出場太早或敘事不明確。以兩家小行星採礦的新創公司為例,儘管募資金額上億美金,仍因時機未到而黯然退場。
「The business model canvas doesn’t tell you about timing. And we know that market timing is very, very crucial.」
商業模式畫布不會告訴你時機。我們知道,市場時機非常非常關鍵。
在當前美國太空與國防產業急速商業化、與國安緊密結合的背景下,創投對「敘事能力」與「雙重用途(dual-use)」的技術價值越發重視。會說故事的新創,比會寫 BP 的更容易打動資本與政策資源。
疫情帶來的警覺,持續激發新創公司付諸行動
疫情讓美國政府與創投體系重新重視供應鏈韌性、製造主權與工業基礎技術,從無人機的馬達、電池測試設備,到機台與模具的缺口,過去多年外包所遺留下的風險終於全面浮現。
也因此,美國國防部開始大舉投資在硬體、材料與先進製造技術上,形成創業熱點轉向的趨勢:「我們現在更需要會做東西的人,但也要能說清楚為什麼這東西值得投資。」課程顧問特別強調。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像 Orbital Sidekick、SeaSats 等新創公司,即使早期冷門,如今卻成為創投搶進的焦點,因為「市場節奏終於追上了原本被忽略的技術價值」。
當今的太空市場已經不再只是技術與任務導向,而是進入「國安牽動創投、敘事驅動投資」的階段,儘管,這隨時會隨著局勢而改變,但我們也藉此特別提醒學生,創業成功關鍵不在於計劃書的厚度,而是你是否能掌握時機,並說出一個讓人信服的故事。

建立團隊、學會說故事、善用國際視角
我們特別提醒台灣學生與年輕創業者三件事:
- 工程師要學會「說故事」:
「工程技術是一回事,但募資靠的是敘事與願景。創業者要能講清楚問題、講動人心的未來。」這點是許多台灣硬體背景出身的創業者所欠缺的。 - 學會敏捷與轉向(Agility & Pivot):
「創業很少一次成功。你能否快速轉向,才是能否生存的關鍵。」 - 打造像 Hacking for Defense 的創業教育網絡:
如由 Stanford 推動的「Hacking for Defense」課程,強調跨領域團隊、真實痛點、政策連結、國防與商業雙軌應用,並建議台灣可參考建立「Hacking for Space」系統,串聯太空中心、創投與大學創業課程。
多位產業來賓助陣,實戰指導學生提案
課程期間亦邀請多位業界專家與投資人擔任來賓,參與討論與提案點評,從投資觀點、策略建構與市場執行面向,給予學生實質建議。
課間、期中、期末的評審及與談嘉賓包含:
- Seraph 天使基金集團亞太區合夥人 周宏雋 先生
- 麥金開發基金董事總經理 魏宏政 先生
- 中華開發資本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經理 關凱文 先生
- 倍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 顏易程 先生
- 美國 Cornerstone EMO 教育科技與管理公司 執行長 杜曉煦先生
他們強調,創業過程不是「一體適用」的工具流程,而是需要在策略規劃、團隊分工與敘事架構上不斷磨合。學生在互動過程中逐漸理解,創業提案的價值在於是否能切中需求、解釋市場邏輯,並讓投資者聽得懂、記得住。
課程最終,六組學生團隊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太空新創提案,涵蓋衛星資料服務、健身科技、太空遊戲、碎片預警、軌道物流與太空廣告,充分展現了年輕世代對太空產業的想像與行動力。
課程成果總結:從構想到策略、從學生到創業者
本次課程的最大價值,不在於學生是否馬上創業,而在於他們已具備「轉譯創新、理解市場、組織故事」的能力。這些能力不只是創業力,更是讓台灣人才在全球太空經濟浪潮中站穩腳步的關鍵。
1️⃣ ZenithOptix:太空影像即服務
ZenithOptix 提出以小型光學衛星部署為核心的「太空影像即時交付平台」,聚焦學術研究與業餘天文市場,主打「24 小時內交付、自選波段與目標、自動影像處理」,並導入訂閱制 API 與教育應用,打造具商業延展性的服務模式。
2️⃣ SpaceFit:為太空旅客打造個人健身訓練
SpaceFit 將太空人訓練課程民生化,結合 AI 動作分析與分眾化健身課程,為青少年、成年人與中高齡族群打造功能性體適能訓練,並計劃與太空機構合作建立「太空旅客健康認證」制度,結合商業與教育應用。
3️⃣ Sauvery Mars:在火星上打場戰術電競戰
Sauvery Mars 開發火星題材 10v10 團隊射擊遊戲,結合戰略配對與角色技能,針對戰術玩家市場,採一次性下載付費與 DLC 模式營收。遊戲設定與視覺創意展現學生對太空娛樂題材的敘事與商業觸覺。
4️⃣ ORCARA Orbit:太空碎片預警與風險資料服務
ORCARA Orbit 結合小型相位陣列雷達與邊緣運算模組,實現衛星自我偵測與避障,並建立碎片熱區資料庫提供訂閱式風險服務,進一步與保險公司合作創造新的保費模型。該提案具備技術落地與產業切入雙重潛力。
5️⃣ ShowSpace:將廣告帶進太空
ShowSpace 將品牌內容帶入太空任務,包含酬載廣告、太空人互動拍攝、月表標記等模組化服務,打造話題性與紀念性兼具的太空品牌曝光平台。此構想揭示太空技術與文化、娛樂產業結合的潛力。
6️⃣ StarPath:為小衛星提供軌道變軌服務
StarPath 針對小型衛星共享發射難以自由定軌的痛點,提出「小型軌道轉運艙」解決方案,以高機動推進模組精準將衛星送達指定軌道,未來更規劃拓展為一站式太空後勤平台,創造新一代軌道物流市場模式。
課程結語:創業無需完美,但必須起步
從美國經驗來看,創業最重要的是 敘事力與轉軸力(pivot)。學生若能提早進入這樣的訓練環境,不僅可以及早失敗,更有機會找到真正的創業節奏。
「當我們能從台灣說出一個連結太空、產業與人的故事,才真正讓創新跨越技術的疆界,走進全球市場的節奏中。」
我們鼓勵學生勇於啟動自己的創業路,即使不一定會成功,也能在過程中培養出戰略眼光、敘事能力與團隊合作的肌肉。她也期盼台灣社會與教育制度能更寬容失敗,讓創業變成可以反覆嘗試的學習歷程。
這堂課最重要的收穫不只是六組提案,而是學生開始學會用「創業語言」與世界對話。
「Even if it’s unsuccessful, that’s okay. At least the environment here in the U.S. is pretty forgiving. I’m hoping it’s forgiving in Taiwan, too.」
就算失敗也沒關係。至少美國的環境還算寬容。我希望台灣也能如此。
我們以此提醒學生,創業不是一次成功的競賽,而是持續調整與對話的過程。台灣若能建立寬容失敗、鼓勵重啟的文化環境,將能孕育更多具國際競爭力的創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