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U 以「太空機動性」為題,6 大創新領域,揭示國防創新與商業加速的交會點
在太空進入經濟化與地緣政治並行的時代,「機動性」已不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國家競爭力的具體體現。在美國,這場轉變最具代表性的推手之一,是國防創新單位 Defense Innovation Unit(DIU)。這個成立於 2015 年的機構,原本是為了「讓國防部聽得懂矽谷的語言」,如今已成為太空經濟與軍民融合的策略樞紐。美國空軍少將 Steve “Bucky” Butow——正是這場產業重構的關鍵觀察者與推進者。
在太空進入經濟化與地緣政治並行的時代,「機動性」已不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國家競爭力的具體體現。在美國,這場轉變最具代表性的推手之一,是國防創新單位 Defense Innovation Unit(DIU)。這個成立於 2015 年的機構,原本是為了「讓國防部聽得懂矽谷的語言」,如今已成為太空經濟與軍民融合的策略樞紐。美國空軍少將 Steve “Bucky” Butow——正是這場產業重構的關鍵觀察者與推進者。
經過數十年來由各國政府和政府航太機構主導的太空任務運作方式,我們現在正見證著太空活動的重大變革,民間產業開始扮演關鍵角色。這種全新的經營模式帶來了更低的成本、更多的創新,同時每年發射的次數也大幅增加。只要在法律、法規和政策上進行適當的調整,太空港甚至可以促進並加速全球太空經濟的持續成長。
想像你正在打掃一個堆滿雜物的房間,突然,有人告訴你,這個房間其實是全人類共同的寶庫,而你的清潔工作可能決定了人類未來的命運。聽起來誇張嗎?但這正是當今太空產業面臨的情況。在東京舉行的「SPACETIDE 2024」會議上,來自全球的太空專家齊聚一堂,討論了一個看似遙遠卻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話題:太空永續發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太空清潔專家」們都說了些什麼吧!
亞太地區(APAC)最重要的商業太空產業與趨勢研討會 SPACETIDE 2024,即將與兩週後 7/8 – 10 在日本東京舉行,今年的主題是「從亞太到世界:團結多元社群」,以下分享行前我們特別感興趣的其中三個議題及相關資訊與觀察。
今天凌晨,NASA Hubble 哈伯太空望遠鏡的任務更新會議說明,由於其中一個陀螺儀出現問題,哈伯現在運作於雙陀螺儀模式。此調整旨在延長其運作壽命,同時確保科學任務的持續進行。專案經理 Patrick Crouse 表示,哈伯望遠鏡有 70% 的可能性能夠使用單一陀螺儀維持科學運作到 2035 年。
火箭引擎細節要求高,尤其是新引擎,但 Usar Mayor 並未因此停步:自首次點火以來,工程師已進行了超過 50 次的德雷珀引擎試火。創辦人兼執行長喬·勞倫蒂 Joe Laurienti 在昨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不到一年,我們就從概念證明進行到同一引擎超過 50 次的試火,這更像是飛機引擎的開發,而非火箭引擎。」
目前太空站及太空修復任務已經可以依靠機械手臂去代勞,遠端操作的技術已經成熟,機器手臂可以執行太空站修復任務。或是能夠自動收集、回傳火星物質回到地球,可以承受火星上的環境、溫度,可以大大提升太空探險的進展。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見人造衛星的蹤影,無論是氣象預報、 Google 導航,或電視轉播都是很常見的衛星應用。不過,除了這些熟悉的應用場域之外,其實衛星的功能非常多元, 這篇文章將帶您認識這些衛星應用的原理和例子。
美國在 2003 年推動的「百年挑戰計劃」 ( Centennial Challenges Program ),希望藉由競賽與獎金機制,讓公眾參與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 NASA ) 之任務和航空相關的技術開發,快速推動國家太空產業的發展。
而本文將帶您瞧瞧這些精采有趣的太空競賽,或許你將從中發現屬於你的那片天空!
在外太空中,食物的取得與保存皆不容易,因此太空食品則無論在包裝、營養、成分、味道、食用方式等都必須有所講究,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太空新創紛紛運用高端技術製成越來越多元且美味的太空食品,這不只有益於太空人的身心靈,甚至能成為未來地球糧食危機的一大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