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名稱
Kuiper‑3 (KF‑01)
任務概況
本次 Kuiper‑3(編號 KF‑01,亦稱 Kuiper Falcon 1)任務由 SpaceX 使用 Falcon 9 Block 5 太空運載火箭承攜,於 2025 年 7 月 16 日 06:30 UTC(美東時間 2:30 a.m. EDT)自佛羅里達卡納維拉爾角太空部隊基地 第 40 發射台(SLC‑40)升空,搭載 24 顆 Amazon Project Kuiper 衛星進入近地低軌道,為全球寬頻網際網路服務建設邁出關鍵一步(截至目前共 78 顆衛星升空)。
發射與回收流程
• Falcon 9 一級火箭於升空約 8.5 分鐘後成功降落於大西洋無人駕駛海上平台 “A Shortfall of Gravitas”,為該平台第 118 次回收任務。
• 二級火箭進入預定高度約 465 公里(289 英里)後展開衛星釋放操作,整批衛星於發射後約 56 分鐘內分段釋放完成。
軌道調整與部署
• 衛星由亞馬遜 Kuiper 地面控制中心(位於雷德蒙,華盛頓州)接手控制,進行系統健檢與運作測試。
• 隨即啟動推進系統,將衛星軌道提升至約 630 公里(392 英里)的運作高度,最終將部署於三個高度層級(590、610、630 公里)中,以形成全球低軌寬頻網絡。
任務意義與競爭格局
• 此為 Project Kuiper 首次搭載 Falcon 9 火箭,展現亞馬遜與 SpaceX 合作新里程碑。
• KF‑01 是 Kuiper 第三次大規模部署任務,前兩次於 2025 年 4/6 月由聯合發射聯盟 Atlas V 發射,每次攜帶 27 顆衛星。
• 截至 2025 年 7 月中旬,Kuiper 已具備 78 顆在軌衛星;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要求截止 2026 年 7 月 30 日前必須完成至少一半(約 1,618 顆)的衛星部署。
• 相較之下,競爭對手 Starlink 已有近 8,000 顆衛星在軌;Kuiper 目標部署超過 3,200 顆,透過多家運載火箭(ULA、Arianespace、Blue Origin、新一代 Bleu Origin New Glenn、SpaceX)分批布署,打造具競爭力的全球寬頻網際網路系統。
技術架構與後續規劃
• Kuiper 系統分為三層軌道結構,衛星具備霍爾效應推進器與光學跨衛星連結(OISL)技術,最高可達 100 Gbps 傳輸速率。
• 計畫建構 98 條軌道平面,總衛星數 3,236 顆。初期部署首階段為 578 顆衛星,傾角約 51.9°。
• 客戶端終端包含三種設計:7 吋輕量家用(約 100 Mbps)、11 吋主流(約 400 Mbps)、19 × 30 吋高頻寬商用(高達 1 Gbps),預計售價低於 400 美元,強調平價與普及。
後續任務與展望
• 接下來將規劃續發射 KF‑02、KF‑03 等 24 衛星批次任務,地點以 SLC‑40 或肯尼迪太空中心 39A 發射台為主,預計於 2025 第三季完成首次 Vulcan Centaur、Ariane 6、New Glenn 等多家運載火箭發射任務。
• 目標於 2026 年底前完成主要衛星網絡布建,進入商用服務階段,為偏鄉、海島與發展中地區提供穩定高速的寬頻網際網路接取。
總結
Kuiper‑3(KF‑01)任務標誌著 Amazon Project Kuiper 透過與 SpaceX 合作的新高點,不僅加速全球寬頻布建,更在衛星技術與成本控制方面展現實力。未來將持續搭配不同運載太空船執行發射任務,以穩健步伐邁向全面營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