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 3 個「非主流」的國家與聯盟的太空策略,為台灣的商業太空產業未來鋪好飛行軌道

進入太空前的飛行軌道

《太空直播組》連續舉辦了兩場太空直播活動,在過程中分享與聊到許多關於維珍銀河、藍色起源的總總,當然也脫離不了火箭原理、飛行方式、太空相關知識的科普解說,數百位一同參與的兩場盛事,打開了眼界,創造了全新的交流,呼應了內心的熱情小宇宙。

如何讓這熱情能持續延燒,成了商業太空產業的最大挑戰與課題,如何不斷地想像,又能夠不斷地實現呢?在思考這個課題時,有數個國家的思維與作為,值得我們借鏡。

加拿大從巔峰到流失,等待下一場別人的煙火就好嗎?

加拿大曾經是火箭工程的佼佼者,不過至今加拿大仍然沒有自有發射火箭的能力,技術則轉移給紐西蘭、羅馬尼亞等國家,公開表明承認自己落後的加拿大並不容易,在加拿大國內有十數個相關的大學科系在打造所需的人才,矛盾的是,加拿大的國家太空政策,與此卻沒有太大關聯,彷彿「創新」是要拋棄過去一般的盲目

CSA logo
加拿大太空總署
CSA
加拿大太空總署總部建築

牽涉到當代教育系統的困境與國家政策、產業經濟之間的關聯,這討論會沒完沒了,不過加拿大國內的評論往往指向一點,那就是流失這麼多人才,核心原因都是不敢冒險了 – 感性一點來說,沒有更大的目標驅動、連結著人們,人們就緊握著既有利益,故步自封,經濟面來談,人們評論著對於研發預算的投入,加拿大在工業國中敬陪末座的現實,讓太空科技產業競爭力下滑,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回到台灣,通過太空發展法後,轉變為行政法人國家太空中心,儘管在財務上是以政府預算為主,人員方面則不再以公務員的身份聘用,換句話說,在人才的引進與流動上,能夠更靈活,只要有清晰的兢爭策略與適妥的組織文化運作相連,一定能夠開展與過去有極大的不同的未來。

而從加拿大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答案終究是,當我們沒向前走,不僅要走過打造與放煙火的整個歷程,沒連結創新所需的所有要素,就不會有人認為想法會成為現實。

盧森堡小國開大車,考驗競爭與定位策略的不是技術能力,而是觀念

在簽署《月神協議》的十二個成員國家中,最令人好奇的是人口只有 61 萬出頭,GDP 卻世界第一的盧森堡,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踏入商業太空產業的。

盧森堡的經濟體是以金融為主,稀少的人口,金融商品則不可能是以內需為主來發展,投入商業太空產業的觀念也是一樣,看重的是整個商業太空市場的需求,比方說盧森堡的計畫之一是成為制定太空工業標準的關鍵要角、每年對太空產業的經濟提出分析等有益於全球產業及資本運作的要項,與多個國家多個面向的合作、甚至積極報導產業動態,都可看到其用積極又靈活的方式發展未來、建立自身的強項。

盧森堡太空總署
盧森堡太空總署

換句話說,再多的資本,也比不上與時俱進甚至一個能夠突破現狀的觀念,何況,資本戰,是台灣最不擅長的戰術了。

創新的其中一種「模樣」,是原本的配角(研發標的)在另一個故事中變成主角(產品應用),在大眾面前最有趣的故事是中科院的「旋風噴射火銷爐」:

「原本是為了研究火箭噴射提高燃燒效率、減少燃燒不全產生粉塵的技術,後來被用在銷毀機密文件,之後發現燒紙錢很好用,於是技術移轉給民間廠商」。

NASA 在數十年來,因著眾多的目標與研究誕生出的技術轉移、民用應用、衍生公司,就繁不勝數,其實這故事也不複雜,就是往前邁進就會有好東西,但也沒閉門造車,也不是只有大師大資源才辦得到 – 「旋風噴射火銷爐」那是一個碩士生的研究,從火箭到燒金紙,造就更環保的產品應用,這可是讓人可以一輩子都記得的好例子,也是一個提醒我們不要閉門造車、以管窺天的好觀念。

非洲競爭帶來的是合作,打磨與善用兩面刃才是重點

非洲聯盟在 2016 年通過太空政策與策略後,便積極地以「開發太空科技和應用以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改善非洲公民的福利」為目標,提出一系列計畫方向與解決方案,包括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金融與電信合作、建立遠距醫療基礎設施、水資源與礦產評估與監測等,都將受益於太空科技的研發與應用。

更重要的是,當人們質疑,為何開發中的國家,要花大筆經費在研發自有火箭,而不是救助貧苦的人民時,綜觀包含印度、奈及利亞、斯里蘭卡等國,全球七十幾個國家的想法都一致,太空計畫對國家帶來的價值,是建立在一致的思考基礎上,當價值觀驅動國家政策已成現實,在這舞台上,「基於創新研發及應用」的互助合作,對研發國的公民福祉乃至對進軍全球市場佈局,都有非凡的助益。

2019 年非洲聯盟委員會第32屆常會批准埃及主辦非洲太空局
Source:African Union Commission
2019 年非洲聯盟委員會第32屆常會批准埃及主辦非洲太空局
(African Union Commission)

數次見到的對目前政策的批評,批評著台灣在新太空時代,就只是做個別人的跟班或是做著一樣目標,批評國家政策毫無新意,雖然批評者非常大地程度上誤會了「政策」與「策略」的差異與關聯,不過這種心情其來有自,要轉變人們的這種心情,要先看看彼此的腦中固有的錨點是什麼,是透個什麼樣的鏡片、視角在看。

台灣有許多世界級的供應商,在世界工廠的定位裡,以代工製造為主的產業思維,是一把影響人心的兩面刃,一面是「務實」- 造就了精實的製造供應鏈與追隨者的思考習慣;另一面「競爭」 – 造就了在框架內無與倫比的創造力與對商業脈動的被動。

台灣已有數百家在太空供應鏈中的企業,的確可以用來闡述台灣在太空產業中已有角色,不過這角色,卻容易讓人失去了框架以外的想像力與動力,容易讓批評者將自身負面的見解與經歷,投射到了台灣的太空發展政策上。

而政策制定者的小心翼翼,儘管務實可行,卻可能忽略了溝通的目標,在於獲得支持、啟發人心,以及更重要的是,應該看著,刀刃無所好壞,不僅能夠變得更鋒利,還能夠創造更多的刀刃、更多的競合。

也就是,自有火箭是現階段目標但絕對不是終點,重點是能夠在全球的舞台上競合,才能夠獲得更多機會,以及被看見,台灣從自製衛星到自製火箭都是將自身刀刃變利,短時間來看並不是很突出的的目標,向前行了,在過程中必然會找到更好的目標,學到更有價值的事物,何況,若順利成為第 15 個自主運載火箭發射能力的國家,更有助於轉變為服務業的顧客導向思維與商業模式,吸引與凝聚更多人,從此開展與運用更多太空商機。

重點是,還沒太多人覺得太空跟自己有關

從加拿大的身上,我們看到一個成功的「策略」 ,要連結所有「軟的(人才與願景)」、「硬的(目標與資源)」所有要素,且要能承先啟後、持續升級才有競爭力;從盧森堡身上,我們看到鎖定「全球需求」與「轉變視角」的重要;從非洲身上,我們看到「創新」指涉的並不限於太空,站上舞台與全球競逐、合作才是關鍵。

對於經商許久,或熟悉創新管理、商業案例的人來說這些觀念彷彿就像老生常談,不過重點是,我們都尚未讓足夠多的人了解,其實這一切,跟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且遠遠不是在談要有一個備用的地球,這裡面其實有非常多對當今人們有利有益的事物。

要獲得的支持,也不應僅止於國內民眾(若以國家太空中心的角度談論),還需要有國際的連結與支持,以適合受眾的方式吸引、溝通、互動,讓資訊的交流速度有指數性的成長,才能誕生出更多新人才、企業投入 – 並轉變觀點,了解到以一擋百的英雄主義早已不適用於快速創新的全球市場,做著同樣生意的企業,不是對手,是夥伴,除了競合,沒有別的選項。

NASA 也深知做好溝通的重要性,不僅實際運用「開放式創新」,對外溝通也配合得很好,好比上個月初,在向全球徵求解決方案上,有透過「懸賞金」風格的方式來溝通,上個月初便以 4,500 萬美金,約新台幣 12.6 億元,徵求能夠助《月神計畫》更低風險地使太空人安全著陸的方法,也是個集結眾力的良善且符合法規的好方式。

世界不平太空平那來開個《太空商學院》好了!

在數次的 Clubhouse 讀書會分享、兩次直播的過程中,有幸邀集到許多來自各種領域、有志一同的夥伴、還有幾位直播聽眾因此變網友,對談之中,可以感覺得到我們內心都有一個小宇宙,一個迫不及待想要把自己對太空的嚮往與興奮,感染到身邊所有人的衝動(太空宅宅的興奮)。

photo 1558793576 9bd76e5c4021
太空題材經典台詞: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Unsplash)

不過直播帶來的興奮感,與能夠開始務實地深耕,總是不一樣的,在這個世界面臨看似無止盡的疫情衝擊中,許多國家及產業都面臨著前所未見的挑戰,許多國家市場也意識到過去的競合策略有很大的問題(比方說供應鏈因為疫情關係大幅度地斷鏈),有的選擇了更封閉,有的選擇了更開放,不平穩的動盪中,打開全球新視野與新作為的商業太空產業,不但是一個新的刺激,也是一股新的力量

我們將試著以《太空商學院》為名,吸引與凝聚更多夥伴一起努力,歡迎你來訊、來信、加 LINE 跟我們聯繫,分享你的想法、加入我們。

延伸閱讀:臺灣、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2 國的《太空法》有哪些異同呢?各基於什麼向前行?
發布日期:2021-08-02